
有这样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团队他们为生命争分夺秒用专业凝聚起生的希望他们就是 创伤中心 华夏配资网
在出现突发意外和严重创伤时,救治的每一分钟都可能关乎生死。创伤中心正是现代医疗体系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而专门打造的核心力量。它是高度集成、反应迅速、技术精湛的生命救援系统,是一个地区医疗应急能力的重要标志。
这一生命防线的高效运转,核心在于多学科协作与一体化流程。当接收到创伤预警患者抵达之前,中心即刻激活“救治链”,大幅缩短决策处置时间,显著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存活率,在每一个环节践行着“生命至上”的救治理念。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正式成立于2020年,拥有创伤救治团队、创伤ICU、创伤病房、创伤康复,是省内较早以“严重创伤救治一体化”为救治特色的救治中心,是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单位、广东省二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粤港澳创伤救治联盟副主席单位、东莞市区域性创伤救治联盟牵头单位、东莞市道路交通事故急救中心。
市人民医院倾力打造的现代化创伤中心,正以“黄金一小时”为生命刻度,以多学科协同为作战核心,以提升区域创伤救治水平为使命,发挥出保障百姓生命安全的坚实堡垒作用。
精密架构
多学科联动展开生命救援
一天下午,38岁的大辉(化名)骑车时遭遇转弯货车撞击碾压,重伤休克。警方与医护人员迅速将其从车底救出后紧急送至最近的医院抢救,院方立即实施深静脉穿刺输血、补液抗休克及伤口止血处理。因伤情过重,当地医院启动转诊机制,联系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并通报伤情。
时间就是生命!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迅速启动最高级别响应。创伤复苏单元备齐抢救设备,启动TTA预警(急诊ICU、胸外科提前准备),同时召集医院骨科、介入与血管外科、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等相关科室做好紧急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准备,输血科启动大剂量输血预案,麻醉手术中心进入备战状态。
19时11分,患者抵达抢救室,创伤团队即刻展开评估,通过床边超声复查及快速输血稳定生命体征。多学科联合会诊确诊其存在严重骨盆骨折、持续盆腔出血合并直肠肛门损伤及创伤性凝血病,需要立即手术。20时10分,患者经绿色通道,在多学科团队密切协作下,成功关闭体内大出血的“水龙头”,各项生命指标危机初步解除。
术后,患者转入急诊ICU治疗,两天后生命体征趋稳,拔除气管插管,第三日恢复进食。此次救治通过基层医院快速处置、高效转诊与创伤中心多学科无缝协作,为患者抢救和后续康复手术奠定了基础。
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创伤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中心紧密结合东莞本地的创伤救治实际,持续致力于改进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完善救治条件并优化救治环境。
中心以急诊科为前沿阵地,整合全院优势学科力量,构建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损伤控制手术-重症创伤管理-创伤康复”的无缝隙一体化救治模式,真正实现了“上车即入院”,确保患者在抵达医院前便能获得高效的急救,打通了院前院内高效衔接的生命通道,为后续救治争取了至关重要的黄金时间。

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域——设在急诊科的专用创伤复苏单元(Trauma Bay)。配备4张多功能复苏床及生命支持设备,如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便携超声和除颤仪等,环境设计确保医护人员可360度无障碍接触伤员,X光、血气分析等关键设备近在咫尺。
支撑着这个精密架构高效运转的是一支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Trauma Team)。其中,常备成员包括经验丰富的急诊科医师、麻醉科医师、专业创伤护士、放射科技师和检验人员,全天24小时待命。同时,根据预警信息或初步评估,介入与血管外科、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口腔颌面外科、放射科、重症医学科(ICU)、输血科等专科专家能够通过“一键启动”机制迅速集结响应。此外,呼吸治疗师、早期介入的康复治疗师、社工及心理支持人员、药剂师等专业支持角色,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共同参与到全程救治和康复过程,形成强大的综合保障力量。
高效运行与时间赛跑
联盟18家医院打造区域创伤救治体系
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是基于创伤中心分级认证标准等国际先进理念构建的独立、高效、综合性救治平台。其核心架构设计旨在实现“伤员未到、信息先至;伤员一到、团队齐动”的无缝衔接目标。
因建设早、亮点突出,中心的工作成果多次获得上级部门肯定与同行认可。2021年9月,作为东莞市创伤中心建设的典型代表,市人民医院牵头组建了东莞市区域性创伤救治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已扩展至18家,覆盖全市大部分镇街基层医院。联盟成员共同签署了《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市人民医院与各家成员医院建立了紧密联系,定期下基层开展检查与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建立“东莞市危急重症交流微信群”,实现了全市兄弟医院、基层医院间的患者信息快速对接与紧急转运协调,从而建立了高效完善的创伤救治转运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了院前、院内救治的响应时间。

院前战场,分秒必争!中心依托紧密的区域急救网络,将“白金十分钟”和“黄金一小时”理念深植每一个团队心中,推广现场救命的关键技术与损伤控制策略,飞驰的救护车上,伤情信息在精准、快速地初步评估后,迅速实时回传医院,为院内赢得宝贵先机。
为此,一条从现场到手术台的无缝隙生命通道全线贯通,所有环节在极限时间内实现闭环运转。
数字见证
硬核技术铸就卓越成效
创伤中心强大的救治能力体现在显著的救治体量与卓越的救治质量上。中心年平均接诊创伤患者4.7万人次,其中收治住院患者约4300人次,展现了强大的区域救治承载能力。

尤为关键的是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效:在2020-2024年的四年间,中心共成功救治1815名ISS评分≥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2024年,这类极高危患者的院内死亡率控制在5.6%,这一关键指标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先进水平(低于8%),标志着中心在挽救危重创伤生命方面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卓越成效的背后,是持续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应用。中心在严重创伤急救技术领域锐意进取,连续创下多个“东莞率先”:在创伤复苏单元内开展床边开胸复苏、应用骨通路输液技术确保快速建立生命通道、实施环甲膜穿刺(切开)置管技术保障困难气道患者的通气、运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REBOA)技术为致命性躯干大出血患者争取手术机会等。
这些前沿技术的本土化落地与应用,是“精密架构”与“高效运行”体系在技术层面的直接体现,也是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生存率的核心驱动力。
提高网络医院救治能力
织牢创伤救治的生命港湾
创伤中心也是区域创伤专业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高地。自2020年起,中心便组织骨干力量,投入大量精力深入东莞市各镇区开展巡回培训。在融合国际权威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和本土成熟的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课程精华基础上,中心融入了自身丰富的实战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训体系。截至2024年12月,已累计举办基层医护人员培训26场次,覆盖1084人次,并在全市各镇街医院成功培训了22支专业创伤救治团队,为全市创伤急救体系注入了强劲的专业动力,有力巩固了区域救治能力。
在推动创伤学科进步方面,中心依托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数据平台,成为创伤医学研究创新的重要引擎。积极参与或牵头多中心临床研究,在损伤控制技术、创伤感染防治、智能化预警、创伤后康复等关键领域持续探索,不断产出新知识、新方法。这些研究成果被迅速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持续优化救治策略,推动着区域乃至更广范围内创伤医学的发展。

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面前,中心凭借完善的应急预案、训练有素的团队和强大的资源储备,始终是应急救援的核心力量与坚强后盾。中心还积极通过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提升民众自救互救能力,从源头上编织更紧密的生命安全网,共同为这座千万人口城市打造生命港湾。
生命至上,创伤中心是一座医院综合实力、应急响应、管理智慧与人文温度的标志之一,每一次警报呼啸,都承载着生命的重托;每一次化险为夷,都是对“生命至上”最庄严的践行。
创伤中心将以持续精进技术、优化流程、挑战高难度救治为内驱力华夏配资网,以强化区域救治网络、赋能基层为纽带,探索前沿领域并引领学科发展,织密生命守护网,惠及更多东莞百姓。
申银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